鲁南在线
鲁南在线  >   地方  >  正文

坚定中华民族的伟大自信

评论

 今年以来,美国政府对中国挑起贸易战,引燃并推动事态升级。面对贸易摩擦,国内出现了“恐美论”“必输论”等错误观点和悲观论调。这种论调的出现不由得不让人想起了80多年前鲁迅先生所写过的一篇文章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》,答案当然是否定的。这篇文章运用大量的事实,充足的论据,有力地驳斥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种错误的说法。在国难危亡的紧急关头为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而摇旗呐喊,鼓舞了民众的士气。近代中国,国运积弱,屡遭凌侮。九一八事变后,中国东北沦陷,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,国内悲观论调的一时甚嚣尘上。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"名人"等,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"法会",祈祷"解救国难"。在"九一八"事变三周年之际的1934年8月27日,当时资产阶级报纸《大公报》发表社论,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,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。针对这一观点,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,一针见血地指出,从古以来,中华民族都有不失为光耀的民族脊梁,只是他们“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,被抹杀,消灭于黑暗中,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。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,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,倘若加于全体,那简直是诬蔑”。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。正是在这种自信自强呐喊精神的鼓舞下,1945年,中国人民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,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。1949年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中国人民经过3年多的国内革命战争,赢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,彻底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、封建主义、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,结束了一百多年中华民族遭受外族欺凌的屈辱历史,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。这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。这种精神力量来源于哪里?它的内生动力就来自于中华民族传承千年以来的伟大民族自信精神。所以,面对美国政府对中国挑起贸易战,“恐美论”当然应该是否定的,是完全没有必要的,是完全错误的。历史的实践证明: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,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。70多年以来,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,国际地位蒸蒸日上。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,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,为了维护西方国家的既得利益,从军事上、政治上、经济上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中国发展崛起的遏制,对中国挑起贸易战就是他们阻止中国崛起的“亚太战略”的重要一环。在历史和现实的选择面前,中华民族必须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,认清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本质的真实的面目,不要被他们的所谓“美国人权”和“西方民主”所蛊惑,更不能被他们所谓的贸易恐吓所吓住。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“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,是从战略上来说的。从整体上来说,要轻视它。从每一局部来说,要重视它。它有爪有牙”。“前车之鉴,后事之师”。前苏联的解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。
近年以来,我们中的某些人,被胜利冲昏了头脑,在中国和平发展的环境中生活太久了,受西方思想文化的腐蚀太深了,言必称“美国”,言必称“西方国家”,总爱拿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来衡量中国的和平发展,丧失了应有的民族警惕,丧失了作为一个民族、作为一个国家所应坚持的独立性发展原则,丧失了作为中华民族一员最基本的爱国情结。数典忘宗。翻开历史认真瞧一瞧,中国民族曾经遭受的百年欺凌和屈辱是谁造成的?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,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来之不易,它是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和中国人民长期坚持不懈、努力奋斗的结果,我们应该实实在在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。世界上没有上帝,唯一能拯救中华民族的只能依靠中国人民自己。坚持民族独立自主发展,坚定中华民族伟大自信才是中华民族和平崛起、和平发展的重要法宝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,我们怎样才能继续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特定的民族自信精神,战胜眼前的困难,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?
一、坚定制度自信。中国制度植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。独特的基本国情、历史命运和文化传统塑造了中国制度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,既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,也是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。几十年来,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已被实践和时间所证明,已被我们广大中国人民所认同。这一制度,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,能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,促进现代化各项事业发展,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增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。无需赘言。“98”抗洪、“汶川5.12”地震就有力证明了这种制度的优越性。
二、坚定文化自信。文化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灵魂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、更深沉、更持久的力量。文化兴国运兴,文化强民族强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,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历史积淀与思想升华,是中华文明延续传承的“基因密码”,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卓然屹立的精神命脉。从“关关雎鸠”的《诗经》到“人文山水”的《文化苦旅》,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,是世界古老文明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明,无一不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。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、生生不息,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、灿烂辉煌、博大精深、开放包容,具有强大生命力。坚定文化自信,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。
三、坚定科技自信。中国科技是是世界科技、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以火药、造纸术等为代表的“四大发明”,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一直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,对于整个世界的文明进化作出过杰出的贡献。现代的中国科技,尤其是改革开放后,中国的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更是日新月异。“人工合成牛胰岛素”、“杂交水稻”以及中国路、中国桥、中国高铁等现代科技成果的转化,都极大展示了中国科技的强大力量,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进程,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杰出贡献。历史经验表明,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。科技兴则民族兴,科技强则国家强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,并把它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,提出一系列新思想、新论断、新要求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召开关于科技创新方面的会议,提出了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”的重大论断,并指出,中国要强,中国人民生活要好,必须有强大科技。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,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,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。
四、坚定国防自信。新中国成立后,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,携二战之余威,妄图把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扼杀在摇篮中,迅速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。面对美帝国主义的挑战,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,在新中国“一穷二白”的处境下,毅然决然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,抗美援朝的胜利不仅打出了军威,而且打出了国威,也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。中苏“珍宝岛”争夺战、中印边界战争、原子弹爆炸、氢弹爆炸、抗美援越的胜利以及再到今天“辽宁舰”航空母舰的巡航、歼20飞机的服役、索马里撤侨等,无一不显示着中国国防力量的发展和壮大,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和改革开放的成果护卫提供了坚强国防保障。
五、坚定大国自信。从“东亚病夫”的耻辱中走出来,中华民族历经了太多的坎坷。改革开放40年来,国人的腰包鼓起来了,我们也正在从制造大国逐步迈向创造强国。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,中国人也前所未有地以大国国民形象感知整个世界。诚如有西方媒体报道所指出的那样“以西方世界为主导的全球秩序正在土崩瓦解,世界正在呈现迅速的‘中国化’,在未来的30年里,我们将会看到一个更为强大的中国,而中国在全球新秩序的建设中也将会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”、‘世界中心正在重返东方’”。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,世界有目共睹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、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等中国理念,既有历史纵深感,又有现实针对性,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,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誉。中国正在成长为一个更加坚定、自信、负责任的大国。
六、坚定发展自信。
建国以来,我们从无到有,由弱变强。2010年,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综合体。成功的实践表明,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,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。即或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,也遭遇了种种阻碍和困难,但直到今天,我们仍然保持在每年7%左右的增长速度,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。失败命名懦夫沉沦,却使勇士奋起。所以,美国不可怕,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围追堵截吓不到英雄的中国人民。立志欲坚不欲锐。只要中国人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,只要我们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政策,只要中华民族团结一心,只要中华民族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原则,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终将愈来愈好,人民的幸福指数终将愈来愈高,全面奔小康的目标一定会实现。美国对华贸易战损人损己,阴谋终将破灭。
七、坚定精神自信。
“中国精神”是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,是坚强不屈的中国魂。“中国精神”博大精深,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勤劳、善良、热爱、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,是中华民族顶天立地、吃苦耐劳、任劳任怨、自觉自信、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精神的载体,是中华民族总能焕发出迎难而上、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,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,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曲折,战胜种种磨难,就来源于民族自身所拥有的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—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。我们过去没有怕过美国,今天我们仍然不惧于美国。
浩渺行无极,扬帆但信风。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道路,为发展中国道路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。生生之谓易。相信,背靠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,拥有伟大民族精神,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,在伟大民族精神的鼓舞下,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,柳暗花明又一村,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眼前的困难和遭遇的挫折,中国道路也必将在伟大民族精神的滋养下越走越宽广。
作者:何勇

今日热点

特别推荐

小编精选

热点排行

注:凡本网注明来源非鲁南在线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鲁南在线致力于资讯传播,为群众提供全方位资讯服务。如发现差错和版权方面问题请及时联系,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。投稿邮箱:670653375@qq.com

联系我们|ln632.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 备案号:鲁ICP备05043501号|鲁新网备案号:201063202